无障碍阅读| 微信|微博| 登录|注册

岳飞与黄鹤楼

2023-11-15 14:54 湖北省民宗委

岳飞戎马一生,出生入死,建立了不朽功勋,惜乎英年遇害,壮志未酬身先死。岳飞生在汤阴,葬在临安,而建功立业之地却是在武昌。武昌司门口,明清两代湖北布政使司衙门,曾是岳飞帅府。司门口北旧有憩园,早年曾发现几块石碑,证明该处即为岳王府遗址。岳飞31岁至38岁在此度过,这7年正是他建功成名的阶段。

绍兴四年(1134)春,岳飞上《乞复襄阳札子》,提出收复襄阳六郡的主张,五月六日晨,岳家军向郢州(今钟祥)发起总攻,杀敌七千余人,收复郢州。之后,岳家军分兵两路,一路由张宪、徐庆分兵攻随州,岳飞率军直抵襄阳府,与李成决战。五月十七日,收复襄阳。十八日,牛皋与张宪、徐庆合力攻下随州城。岳家军攻占邓州,收复唐州及信阳,收复襄阳六郡的胜利,震动朝野。八月,岳飞晋升为靖远军节度使。收复襄阳六郡后,七月班师鄂州,从此鄂州成为岳家军的大本营。

岳飞至孝。绍兴四年,岳飞正值奉命紧张筹划收复襄汉军务之际,忽闻母亲病重消息,上疏高宗《乞侍亲疾札子》曰:“臣老母姚氏,年几七十,侵染疾病,连月未安。近复腿脚注痛,起止艰难,别无兼侍,以奉汤药。人子之心,实难安处。伏望圣慈,察臣悃幅,无他规避,暂乞许臣在假,以全侍奉之养。”

岳飞把母亲接到武昌,住蛇山北麓灵山寺,遗址即今民主路消防器材厂,乾隆《江夏县志》载:“宋岳武穆侨寓于鄂,依寺居焉,建灵山书院,有武穆自撰碑文,院右有银瓶井。”岳飞每天晚上都给母亲请安,并关照家人要勤换被褥,使老人家舒适、温暖。一旦出征,又嘱咐妻子好好侍奉母亲。绍兴六年三月十六日,岳母病故,岳飞父子赤脚扶灵柩出小东门,把岳母送回九江故里安葬。后人为纪念岳飞,将武昌小东门改名忠孝门。

绍兴六年(1136年)再次北伐,占伊阳、洛阳,后因孤军奋战而被迫撤回鄂州。岳飞在鄂州紧张地进行北伐的准备,偶得半日闲暇,登上了黄鹤楼,凭栏望北,悲壮地写下一首《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钱骑满效几,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次年,岳飞改任荆湖南北襄阳府路制置使,封武昌郡开国侯。

在武昌民主路蛇山洞的山顶上有岳飞亭,始建于1937年。当时正值抗战期间,武昌市民在清理岳王庙遗迹时,从瓦砾中发现一尊镌刻有岳武穆遗像的青石碑,系明万历十年四月所刻,碑背面有云南太和(今大理)人张翼先所撰像赞:於赫维王,英风万古,穆穆其文,桓桓其武。壮志吞胡,精忠报主。肃瞻遗像,如熊如虎。浩气堂堂,八方按者。翊我邦家,有秩斯祜。”

此碑的发现激发了武昌市民的抗日热情,大家将碑移至蛇山,并专门修建了一个碑亭。亭额“岳武穆遗像亭”为孔庚先生题,两边立柱上楹联为:撼山抑何易撼军抑何难愿忠魂常镇荆湖护持江汉雄风大业先从三户起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奉谠论复兴家国留得乾坤正气新猷端自四维张

早先,武昌城东还有岳王庙。武昌岳王庙是全国第一座忠烈庙,由宋朝孝宗皇帝诏令修建,同时御赐香火田 1000 亩。岳飞冤案昭雪后,鄂州首先请求为岳飞建庙。湖北转运司赵彦博于乾道六年二月上书孝宗皇帝,呈请在鄂州为岳飞建立庙宇。全国有四大岳王庙,系指开封朱仙镇、汤阴、武昌和杭州岳王庙。

武昌岳王庙在武昌古城大东门内,始建于宋乾道六年(1170),当时孝宗皇帝御赐匾额“忠烈庙”。朝廷又于嘉泰四年(1204)追封岳飞为鄂王。《湖广武昌府志》载:“岳王庙在江夏县有二,一在县东五里旌忠坊,宋乾道六年(1170)建,七月六日庙落成。明正德十年(1515)布政使周季凤,旧将台驿址重建;一在宾阳门青草坡,明万历中巡抚李桢建。”

后来人们习惯称作“岳王庙”,庙里存放着《岳氏家谱》,供奉着岳飞、岳云、岳雷的神像与牌位。清咸丰初年该庙不幸毁于兵燹,其庙址及黄土坡岳氏坟山旧址,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义校区,现遗址仅存岳王台。

武昌岳王庙屡经历史的变革。此庙原指定由岳云的长子长孙看护,清兵入关后,清王朝为了教育臣民忠于朝廷,特将岳王庙纳入官庙管理。据地方志记载:乾隆元年,朝廷主动拨款重修武昌岳王庙,光绪七至八年,朝廷连续两年拨巨款对其进行维修。清末以来,岳氏宗族重大祭祀活动就形成了南在武昌岳王庙,北在河南汤阴岳王庙的格局。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