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微信|微博| 登录|注册

长阳资丘:民族文化浸润千年古镇

2023-11-15 14:58 湖北省民宗委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撒叶儿嗬、薅草锣鼓、长阳南曲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百年。历届资丘镇党委、政府持久用力,充分挖掘民族文化中的精神财富,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各族群众的心灵,塑造新时代文明乡风,汇聚起团结奋进新征程的磅礴伟力。

非遗”的传承创新

资丘地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部大山腹地,民风古朴,地理及人文要素使其成为巴土文化的“三江源”,著名的山歌、南曲、撒叶儿嗬、吹打乐等一批非物资文化遗产在这里得到了较为完整地保存。

资丘镇无比珍视这一自然和历史的馈赠,在全国率先提出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原生态”的理论,创建了全国首家“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悉心保护这片民族文化积淀的“厚土”。

开展民间艺人普查,建立文化人才库,设立“高龄优秀民间艺人补贴基金”,全镇建成撒叶儿嗬、南曲、花鼓子、山歌等6个非遗传承基地,破解了民族文化传承中人才和场地两大难题。出台《关于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方案,乡镇每年拿出财政收入的1.5%用于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创新推出“民族文化进校园、民间艺人进课堂”双进教育模式,并将用真人模拟技术制作的撒叶儿嗬3D动漫平台用于教育培训,近20年的持续跟进,培养出6000多名民族文化小传人。

望清江,禁捞禁捕禁网箱,还碧水汤汤。白鹭聚首,江豚徜徉,满目新气象。”琴声婉转、竹板清脆,观众掌声如潮。这资丘“文艺宣讲队”为云盘岭易地搬迁安置小区村民演唱新编南曲《和谐共生谋发展》,宣传环保理念。这支队伍常年活动在乡间地头,他们深入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时代价值,创新山歌、创编南曲,用具有民族特色的乡音村调宣讲党的惠民政策、讲述中国故事。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文艺宣讲队丰富内容,拓展形式,宣讲“二十大”精神。他们走出资丘到宜昌周边县市,甚至还跨出湖北,走向江苏、贵州……非遗传承人覃远新、鲍继桥远赴北京,参加了“土家族音乐展演与研讨”以及“海峡两岸记者研讨会”演出。民族文化不仅在当地各族群众的生活中“活”起来了,带着清江流域独特芳香的巴土文化以其鲜明的特征被越来越多的人识别、记忆。

十月的如期约会

每年十月,以非遗节目展演为重头,融合产业发展、文旅特色产品推介的资丘民族文化艺术节总会如约而至。从1976年起,持续举办了47届,已成为湖北省群众文化的一块金字招牌。

文化节当天,十里八乡的群众放下锄头,赶赴集镇,观看或参与节目表演,开启属于他们自己的节日庆典。舞台上,特色浓郁的长阳南曲、长阳山歌、薅草锣鼓、撒叶儿嗬、九字鞭等纷纷亮相,民族民间文化艺人、非遗传承人、文化志愿者用悠扬的曲调、迷人的号子、粗犷的舞姿,让观众们体验到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盛宴。

站在台上的我们,面对全镇的父老乡亲,我们无比动容,那是责任与担当的交融……”这是第43届民族文化艺术节上资丘镇班子成员的诗朗诵《责任与担当》,当时,正值全镇脱贫攻坚之际,铿锵的话语激荡全镇各族群众的心;在第44届民族文化艺术节上,来自武汉大学社会学博士腾跃恭敬地向南曲大师谢克富行拜师礼,感谢师傅在资丘镇杨家桥进行“村落民俗文化传承模式与创新工程”学术考察期间的倾心指导;在第45届民族文化艺术节上,来自巴东、五峰等地“撒叶儿嗬”代表队与资丘代表队同台交流展示……

文化艺术节期间,土家集市、网红打卡点、特色门楼等纷纷亮相,时令农产品、手工制品、特色加工品成为俏销货。

精彩节目+浓情互动、本土草根+外地大咖、民族文化+经济贸易,资丘把一年一度的民族文化艺术节打造成了文化交流的大舞台,推动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大平台。

乡村的文明新风

资丘自古商贾云集,也是历史上设置郡县之地,人口结构复杂、经济活动频繁、多种文化碰撞。资丘镇以民族文化为突破口,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积极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让文明新风吹进“寻常百姓家”。

资丘杨家桥村田某,曾经沉迷赌博,出了名的飞扬跋扈,邻里关系恶劣,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撒叶儿嗬,豪放的舞姿引起了他的兴趣,资丘文化馆馆长刘光菊因势利导,耐心指导,通过学习,他在民族文化中找到了自信,改掉了恶习,和乡亲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融洽了,哪里需要跳一曲、唱一曲,他都会义务到场表演。如今,田某多次到省市里参加民族文化展演活动,成了村里的文艺骨干。

不爱麻将爱三弦”,是如今资丘人的真实生活写照。资丘,是长阳南曲的发源地,在杨家桥村,有一座土家吊脚楼,被称为“南腔北调楼”,楼内丝弦声悦耳,逢年过节,村里男女老少聚集在这里,一唱就是一整天。

资丘镇政府有计划地将非遗传承人培养成社会治理微网格的网格员,“文化格格”们充分发挥聚能效应,组织群众自娱自乐,并及时将村民的“微心愿”、小矛盾解决在群众自己家中。社会秩序良好,群众安居乐业,文明新风吹遍全镇的每一个村落。

古镇的日新月异

在民族文化传承中,传承人捧起了“金饭碗”。20世纪以来,资丘镇4000多名民间艺人自发“抱团”,组建了65支撒叶儿嗬、吹打乐、南曲、广场舞等民间艺术队伍,承接镇内及省内周边地区红白喜事文化服务。对舞溪村撒叶儿嗬文艺队的队员白天是菜农、烟农、果农,晚上化身为民间艺人,班子成立一年多来,承接文化服务达到160多场,队员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不少非遗传承人自发走出去,或由文旅部门组织参加各种商业展演,“腰包”鼓起来了。

依托文化“软实力”赋能乡村振兴。资丘镇利用“七十七烈士纪念碑”等资源优势,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线路;开发九湾风景区、将军岭、巴王洞等山水资源和田家老屋等古建筑资源,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结合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开发,打造农耕文化旅游线路,实现了红旅、文旅、农旅的深度融合;利用山区立体气候,打造了高山蔬菜种植带、中高山万亩药材种植带、中山茶叶种植带、低山精品水果种植带。一大批农特产品牌俏销市场,其中,曲溪绿茶和资丘独活获得国家级地理产品标识、“资丘飞鸡”入选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案例。

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提档升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活跃,一批民族文化传承人在网上发布撒叶儿嗬、吹打乐视频“窜红”,成为资丘特色农旅产品的代言人。陈家坪村、柿贝村等成为乡村振兴示范村,资丘村、淋湘溪村等成为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妙笔绘新景,美图入画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古镇资丘正以昂扬的姿态加速奔跑。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