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 - 2022年第3期
P. 39

通报建康的佛教情况,并常常写信向道安请教。法和      会相适应。2016年和 2021年两次全国宗教工作会
 按照道安大师的安排,来到四川弘法,也取得不错成      议,都强调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佛教在中国的
 绩“,巴汉之士,慕德成群”。后来前秦苻坚攻破襄阳,    传承发展,就是一部顺应时代潮流的历史。佛教作为
 道安被虏到关中,法和便从四川赶到关中依止道安。      外来宗教,在历代祖师大德的不懈努力下,成为外来
                              宗教中国化的成功典范,佛教文化也成为中华传统
       道安大师第二次在襄阳分张徒众更是催生了中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净土宗初祖———庐山东林寺开山祖师慧远大师。
                                    宗教中国化不是完成时,永远是进行时,需要回
       前秦大将符丕攻陷襄阳,襄阳即将陷落时,道安  望来时的路,走稳脚下的路,看清未来的路。当前,
 大师再一次分张徒众。慧远看着师父对即将分别的       佛教界也面临着一些影响健康传承的因素,例如:有
 弟子一一叮咛教诲,对自己却无所交代,不觉跪在师      的商业资本千方百计试图涉猎佛教领域,借教敛财;
 父面前询问教训。道安大师勉励他说“:如公者,岂复     少数出家人法治意识不强,管理能力不够,不善长处
 相忧?”由此可看出道安对慧远是何等的信赖。此后      理各种社会关系,僧团内部之间不和睦,或跟社会上
 慧远驻锡庐山,以东林为道场,修身弘道,著书立说,     其他关系紧张;也有的学修懈怠,对弟子的培养和佛
 创白莲社,成为净宗祖师。                 教长远发展也缺乏思考和担当;有的持戒不严,追名
                              逐利,贪图享乐,甚至违法违戒,引发社会诟病。这
                   世出世间,圆融无碍  些现象虽不是主流,但也腐蚀着佛教肌体,影响其社
       妥善处理政教关系,是宗教在中国获得以生存   会形象。
 与发展的重要条件。道安首次提出“不依国主,则法
 事难立”的论断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佛教的重要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
 道安注重与当地官僚士大夫的往来,其学问道德吸引      出,要支持引导宗教界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
 了一大批官员和居士名流,“四方学士,竞往师之”,     约束,全面从严治教,带头守法遵规、提升宗教修为。
“大富长者,并加赞助”,东晋的封疆大吏如桓朗子、朱     要加强宗教团体自身建设,完善领导班子成员的民主
 序、杨弘忠、郤超等都非常敬重他。东晋皇帝还“遣使     监督制度。强调要培养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
 通问”,发布诏书,表彰道安弘扬佛教之功,并赐道安     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宗教界代表人
 同“王公”一样的“俸给”。前秦军攻占襄阳俘获道安、    士队伍。这些要求是对上述佛教界与新时代不相适
 习凿齿后,苻坚高兴地说:“朕以十万之师取襄阳,唯     应的诸多现象,努力加强自身建设的对症良药。
 得一人半。”别人问是谁,符坚说“:安公一人,习凿齿
 半人也。”并表示“安公道德可尊,朕以天下不易”。道          回望历史,道安法师是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位里
 安大师道德高风,千载以下,仍令人神往。          程碑式人物,从他的事迹中,我们可以深切体会他在
       在与外界接触交往过程中,道安法师虽倍受各   顺应时代的思考和探索,并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习
 方赞誉和支持,但始终保持了一个出家人的本色,不      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关于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
 骄不躁,不卑不亢。如道安来到襄阳后,东晋名士郗      理解,有助于我们加强宗教工作党政干部、宗教界代
 超特意派人送来白米千斛,还写了一封长长的信表       表人士、宗教学研究这三支队伍,特别是宗教界代表
 示敬意。道安回了一封信,只有一句话:“损米千斛,     人士队伍建设。佛教界有识之士当从祖师大德身上
 弥觉有待之为烦。”寥寥数语道出了人在世间无法做      汲取营养和力量,学修精进,严持戒律,恪守本份,不
 到“无待而逍遥游”的事实,更道出了出家修行的宗      断提升宗教修为,同时,要建章立制,加强管理,自重
 旨,亲切自然,意味深长。                 自律,整饬教风,努力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中
       宗教要长期生存发展,必须与所处的时代和社   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相适应。

                                  (作者单位:湖北省佛教事务服务中心)

                              2022年第 3期 35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