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 - 2022年第3期
P. 38

宗教

“析疑甄解”“序致渊富,妙尽深旨”,使佛经“条贯既 对佛学和佛陀制戒意图的深刻理解,厘定规制,使僧

序”,讲经者依之讲经“文理会通,经义克明”。这既 团进一步融入到了中国特有的环境、文化、思维当

有利于佛教的广泛传播,又为以后佛经的注释作出 中,从而加快、加深了佛教中国化进程。

了范例,为深入研究佛经创造了条件。在长安(今西

安)时,道安争取执政者和佛教界支持,组织人才翻        率先垂范,从严治教

译经典。耗时七八年译出佛典 14部 183卷,百余万  道安法师初出家就“笃性精进,斋戒无缺”,其后

言。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道安总结佛经翻译的经验, 师事佛图澄,佛图澄“酒不逾齿,过中不食,非戒不

提出“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方法性原则,受到后 履,无欲无求”的持戒修行让道安景仰不已。他在《比

世的赞扬。                       丘大戒序》中写道“:宁持戒而死,不犯戒而生。”可见

                            其持戒之决心。

          增进和合,厘定佛规         道安不仅自身严格持戒,对弟子们也严格要求。

汉魏西晋时期,佛法初传,汉地僧人落发出家, 《高僧传·释法遇传》中说到一个故事,法遇离开道安

都从师姓,因而姓氏混杂。于是道安提出:“大师之 后,主持江陵长沙寺,寺中有一个僧人饮酒,法遇没

本,莫尊释迦。”他自己带头,将“竺道安”改为“释道 有将他驱遣出寺。道安用竹筒盛了一根荆杖送给法

安”,他的弟子也改为释姓,后来,道安在《增一阿含 遇,法遇明白了道安的意思,自责说:“此由饮酒僧

经》中称:“四河入海,无得河名;四姓为沙门,皆为释 也。我训领不勤,远贻忧赐。”于是命维那师杖他三

种”,证明其统一释姓的合理性,从此佛门姓释便成 下,并写信跟慧远说:“吾人微暗短,不能率众。和上

为中国佛教千年不变的永式。道安的改革,消弭了僧 虽隔在异域,犹远垂忧念,吾罪深矣。”这事感动了许

人因姓氏不同而突显的身世、师门之别,更好地促进 多人。道安的好友东晋名士习凿齿在致谢安的书中

了僧团的自我认同,有利于团结,同时也体现了僧团 赞叹道安说:“师徒数百,斋讲不倦,无变化伎术可以

在社会中的特色。                    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

东晋时候,佛教得到了空前发展,寺院增加,僧 徒肃肃,自相尊敬,洋洋济济,乃是吾由来所未见。”

人和信众数量不断增多,各种弊端也就随之出现,僧 可见道安治教的风采。

众泛滥、鱼龙混杂、管理混乱也引起统治阶层的关注     荷兰学者许理和对道安僧团的评价是“佛教首次

和不安。后赵武帝石虎就曾提出质疑:“又沙门皆应 获得宫廷支持并首次由中国法师领导”,道安法师改

高洁贞正,行能精进,然后可为道士。今沙门甚众,或 变以往由印度或西域高僧主导的局面。早期追随佛图

有奸宄避役,多非其人,可料简详议伪。”表明僧团所 澄,代师宣法。后避战乱,于恒山建寺立塔,接引天下

应表现出的清静庄严学修状态,所应具有的离世脱 学人,逐渐形成“道安僧团”,并有两次分张徒众。

俗的精神风貌,已为王权和僧俗所认同、所期待。      第一次分徒在新野。时值荒年,寇贼纵横,北方

对此,道安大师十分焦虑:“云有五百戒,不知何 战乱,他率弟子南下避走,走到新野,决定结合时局、

以不至?此乃最急。”为护持僧团的清静,以规约来规 各地风土人情和弟子的个性特点分遣徒众,命法汰

范僧众,道安根据自己几十年的出家生活经历、修持 到南下传法,并说“:彼多君子,好尚风流。”又命法和

心得以及对戒律精神的理解,结合当时实际制定出 去四川,说那儿“山水可以休闲”。自己则率其余弟子

切实可行的《僧尼轨范》《佛法宪章》之三例:一曰行 到襄阳。

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      后来法汰到建康(今南京),忠实地执行了道安

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三例制定出来之后,“天 “法依国主”的方针,并取得很大成就。法汰人在建

下寺舍,遂则而从之”。“天下翕然奉行也”,道安通过 康,但与道安保持着密切的通信联系。他经常向道安

34 民族大家庭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