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 - 2022年第3期
P. 33
以利用学龄前儿童的特点,将民族文化故事编制 中华文化之“钙”。
成绘本故事、挂图漫画等,通过民族故事、民 族歌 针对初、高中阶段学生开展民族文化教育传承,
曲、民族舞蹈、民族体育等提升学龄前儿童对民族 要以探索思考、培养志向为主,可以通过历史教材等
文化的感知力,引导孩子从小培养对民族文化的 让中学生掌握民族文化的内涵,拓宽中学生的视野,
兴趣和热爱,在幼小的心灵深处播下民族文化的 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提升中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
“种子”。 力、领悟力,塑造中学生的人生理想和远大抱负,培
初等教育阶段:萌芽。初等教育为受教育者打下 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阶段民族文化教育传
文化知识基础,其具备基本的写算能力,为接受更高 承的目标就是要让优秀传统文化的“花朵”在中学生
一阶段的教育做好准备的教育。初等教育是国家学 心里慢慢盛开。
制中的第一阶段,又称小学教育。针对初等教育阶 高等教育阶段:结果。高等教育是指建立在中等
段,民族文化传承要以陶冶为主。可以通过民族文化 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一般分为高等专科教
校本教材、主题队会以及参观民族文化博物馆等让 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
小学生初步掌握民族文化知识,初等教育阶段较学 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从事社会服务的多重任
前教育阶段,在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目标上又递进了 务。
一层,这个阶段要以帮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培养对 针对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开展民族文化教育传
民族文化的热情、好奇心和探索欲为目标,开展课内 承,要以立德树人、继承创新为主,使其在情感上、思
教学及课外活动,使民族文化的种子在学生心中慢 维上和人格上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征,使他们更
慢发芽。 加热爱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强化其传承和发展民
一是可以利用好传统节日进行民族文化教育传 族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费孝通先生所言的
承。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丽传说、 “文化自觉”。高等院校特别是民族院校要提升对民
经典诗文及独特意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族文化的理解运用、创新研究及发展能力,高职院校
道德风尚和精神面貌,寄托着整个民族对未来的憧 要以培养中华文化、民族技艺传承人为己任,创造性
憬。通过积极开展传统节日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让 推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优秀传统文化的数
学生搜集传统节日的信息资料,并安排一些可以让 字化保护。这一阶段,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目标定位
家长参与进来的活动,让小学生了解节日的由来,引 在于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
导学生关注传统节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传统节日 为具有强烈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具有历史使命和
文化。比如端午节,可以让学生学习包粽子,并通过 责任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观看赛龙舟等民俗活动,亲身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民族文化传承具有公益性特质,学校具备现代
学习伟大诗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亲 化、制度化、组织化的集中优势,理应担负起民族文
情观念、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责任担当,进一步挖 化教育传承的重任。根据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目标定
掘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位、内 容 体 系 与 实 现 路 径 ,各 级 各 类 学 校 可 以 依 托
中等教育阶段:开花。中等教育是指在初等教育 学校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建设平台,针对性地选
基础上继续实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中等 取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有效方式,挖掘民族文化
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 的丰富内涵,创建师生在场的文化场域,构建民族
用,分为初级中等教育和高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中 文化教育传承的有效机制,实现常态化、系统化的
学生正处于成长的旺盛期,是社会中最具生命力和 转变。
向上精神的群体,需要也容易吸收“思想养分”、补足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大学)
2022年第 3期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