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 - 2022年第3期
P. 2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

创新发展
非遗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 /望艳 覃芳敏 杨茂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  传统技艺、民俗等类别,代表了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朴      高度。
实自然的形式、舒展奔放的姿态,记录了各族人民交
往交流交融的生动事实,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优             传承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哪一个民族的
秀传统文化宝库。                     杰作,它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
                             形成的历史趋势,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
      但基层调查发现,当前非遗文化发展也存在一   优质资源。
些问题。
                                   我们要向各族人民充分展示非遗的魅力,宣传
      妄自菲薄导致故步自封,不少人认为非遗文化   非遗无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各民族人民对非
印刻着下里巴人的烙印,难登大雅之堂,或跳不出       遗的文化自信,更要善于在非遗中提炼升华能体现
本民族的畛域,鲜与外界文化交流;传承保护大于       中华民族精神的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增进文化认同,
创新发展。非遗依靠政府部门对于其文化事业层面       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扶持多,而自身作为文化产业层面的创新发展
少;人才断层缺乏创新动能。大多数非遗文化传承                        深入发掘 丰富内涵
人年事已高,导致发展后劲不足。在以铸牢中华民                让非遗成为民族团结的坚实纽带
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             文学艺术类非遗大多是各民族的奋斗史诗,或
质量发展背景下,非遗如何担当作为,是新时代的       记录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心、顽强斗
考量。                          争的故事,或抒发各族人民对党对国家的热爱。我们
                             要深入挖掘,使之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
                 增强认同 正确引导   育的鲜活教材。
        让非遗成为各族人民的精神栖息地            要在群众性文化活动中不断丰富非遗内涵。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   非遗展演融入传统节假日庆典活动,各级各部门的
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送文化、送法律、送科技下乡活动,惠民演出以及文
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它承       化进社区活动、文明创建活动等活动中,铸牢中华民
载着丰富的、独特的民族记忆和生活记忆,是各民族      族共同体意识,让节目常演常新,让活动深入人心,
人民智慧放出的异彩。                   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
      非遗主要涉及传统音乐、民间文学、传统医药、        图书馆、非遗保护中心、博物馆、融媒体中心、互

                             2022年第 3期 25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