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2022年第3期
P. 35
价值,用荆楚文化精髓助力新时代荆门高质量发展。 江大道人行天桥等项目。
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以铸牢中华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鲜明导向,深入推进“荆门·红石 必须打牢社会基础,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
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 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
律;先后推出九里回族乡、南门社区、新港制衣、笪凤 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
梅等一批中央、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 融,是加强民族团结,打牢和谐稳定社会基础的一个
重要抓手。当前,在荆门市务工经商的少数民族流动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人员呈现出民族成分多、流动人口多、短期务工者
必须打牢经济基础,促进共同富裕 多、居住较分散的“三多一散”特点。对此,荆门市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 抓了以下三项工作。
本途径,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关系到 着力完善城市民族工作服务体系。顺应大流动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针对民族乡村产业发展不快、 大融居新趋势,把民族事务纳入基层社会治理和城
困难群众较多的实际,荆门市始终坚持发展为第一 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创造各民族共聚共学、共
要务,用心用力用情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夯实共同富 建共享、共事共乐和迁徙流动的社会条件,引导干部
裕的基础。 群众牢固树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一视同仁、
注重培育特色产业。按照“一二三产业互动,城 平等对待的民族观。探索建立城市民族工作“四级联
乡经济相融”的思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 动、属地管理、维稳联防、与代表人士定期沟通”等九
绿色食品、精品果蔬、乡村旅游等产业,形成有特色、 项 制 度 和“ 发 现 问 题 、化 解 矛 盾 、应 急 处 置 ”三 大 机
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民族乡村经济产业。九里回族 制,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乡锚定“特色城郊经济小镇”目标,开展红薯、车厘 着力推动各民族嵌入式融合发展。把保障各族
子、火龙果等经济作物规模种植,“一村一品、一村一 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
特”产业提质增效。三峡土家族村是三峡移民安置 点,将民族政策体现和落实在具体工作中。在城市民
村,该村聚焦有机果蔬、中药材、土家休闲旅游观光 族工作任务重的社区,成立民族团结服务站,提供政
三大主导产业,打造出民族经济发展的“三峡特色”。 策咨询,调解矛盾纠纷,妥善解决外来少数民族群众
注重提升结对帮扶质量。从 2015年开始,荆门 社保异地衔接、子女入学、住房保障、就医、就业等方
市对九里回族乡、三峡土家族村共“十村二场”实施 面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如 2020年疫情期间,对滞留
“2+1”结对帮扶,每年为受援村(场)办成 1到 2件实 荆门市的青海、甘肃等地务工人员开行“点对点”返
事,结对帮扶工作 5年一轮换。7年来,开展直接帮扶 乡班车,给予车费补助。持续抓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项目 106个、投入资金 1200余万元,撬动相关投入 技能创业培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文化政策培训
4000万元,补齐了基础设施短板,打造了特色产业。 工作,让外地来荆的各族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更好地
注重加强援疆援恩工作。统筹推进援疆各项任 融入城市。
务,市县两级政府近 5年落实援助博州精河县资金 着力加强涉疆少数民族服务管理。建立流入地
1500万元,援建了一批村级阵地、信息化建设、教育、 流出地区域协作机制,强化新疆籍有组织务工企业
卫生等项目。深入推进对口支援巴东工作,累计援助 服务管理工作,确保涉疆少数民族群众在荆门“进得
资金 2941万元,支援恩施州巴东县先后建成县民族 来、留得住、有发展、不出事”。一方面,压紧压实地
医院、金果坪乡卫生院大楼、信陵镇福利院、巴东沿
2022年第 3期 31